DTx市場考驗探討 -Pear Therapeutics案

這類事業在美國不建議全靠保險,建議以服務IDN這類機構為主,組織上不建議只有DTx產品,最好能依附或是搭配teleheath, RPM類型的公司,效能最佳。

English version
https://mms.businesswire.com/media/20221114005975/en/754943/22/Logo-Pear-Therapeutics-Final.jpg

很遺憾看到以下Pear Therapeutics破產的消息

Cut to the core: Prescription app developer Pear Therapeutics files for bankruptcy, lays off staff

探討

保險給付的問題是造成這家公司收入青黃不接的主要原因,其實在美國,只要與保險給付有關的服務,常常會遇到給付被拒絕的情況,有的找代辦公司處理相關事務,效果也是有限。

雖然這類產品能提升醫療品質,但對保險給付單位而言就是一個多出的項目,多出來的支出,從保險給付的角度來看,這類產品帶來的效率是無感的,甚至可能排擠到有限的資源,
只有IDN對這類產品有感,參考以下文章

其提到

(4) 價值根基的承包(Value-Based Contracting): 這裡舉最合適的例子,在美國,有一種保險公司與醫療的複合機構,稱之IDS(Integrated Delivery Service)或IDN [註7],最經典的是一家叫Kaiser Permanente的機構。

因為保險與醫療都是在同一個系統,所以從保險的角度,會一直追求醫療效果最好,但不浪費保險支出的手法,這種單位重視的是Fee for Performance (以成果計費)。而一般醫療單位則是Fee for Sevice(以服務計費)。

最大的不同是以服務計費會常見濫開手術,以增加收入,這也是很多國家醫療保險快破產的原因。

—-中間省略

所以這類可輔助藥物,具有證明療效的手段,可以省掉不必要的藥費,對這類IDS/IDN機構而言,是很有利基的。

這裡值得一提,DC這類的產品,因為落入醫材或是藥物給付的機率不高,故IDS/IDN是最合適的採用場域。

雖然Pear Therapeutics策略上要與藥廠合作,而且產品與藥廠互補,但實務運作上,不管產品型態,對應組織都須審慎規劃。

筆者就DTx的組織架構有以下探討,會是與藥廠JV的公司比較合適,另外最好的型態是從Telelheath, Remote monitoring這類公司切入,就以remote monitoring一例,除了服務,保險給付,還有CRO公司案子,所以公司至少有固定營收,而且就使用者介面,服務等可善用remote monitoring的系統。

小結

所以就美國市場而言,
1.這類事業的Target audience應該以IDN這類機構為優先目標,其他保險次之,此外也要尋求使用者付費服務的機制

2. 就組織而言,以目前的環境,純粹做DTx產品的公司,考量開發/取證/臨床實驗等前期工作時間過長,需要相當的資金支援等待至轉虧為盈,若是能依附Telelheath, Remote monitoring這類型公司,除了可善用原有的介面,平台,架構外,這類公司的服務也適合IDN這類機構,這是目前筆者認為最合適的策略。

另外一個商業模型, 就是尋求與硬體結合,搭配硬體銷售取得營收,不過這算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。

筆者認為,對人類有幫助的技術就應該發揚光大,造福人類,期待Pear Therapeutics的重生。

返回頂端